庞光华教授:清代八股文《宁武子邦》一节译注

庞光华教授《八股文研究》学术短论系列庞光华,男,1968年生,北京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现为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汉语史、古典学、古文献学、学术史、文化史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个人学术专著三部,参编四

庞光华教授:清代八股文《宁武子邦》一节译注

庞光华教授《八股文研究》学术短论系列

庞光华,男,1968年生,北京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现为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汉语史、古典学、古文献学、学术史、文化史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个人学术专著三部,参编四部。参考文献随文出注,文末不详列。详文参见,庞光华教授参与编撰李旭教授主编《清代八股文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撰写五篇八股文的译注。

庞光华教授:清代八股文《宁武子邦》一节译注

庞光华教授《八股文研究》学术短论系列

《宁武子邦》一节

大夫非仅以愚称,而愚之所全大矣。盖武子之智愚因乎时,而其全身以全君,则愚为之也。辟愚者不能及,真愚者亦岂能及乎?

且人臣以身许国,即随所遭而皆无可自爱之力矣。第臣道之难,非安常为难,而履险为难;亦非履险为难,履险而能出险,俾险仍复於常为尤难。

吾时於宁武子有取焉。夫武子身历二主,心惟一忠,初何尝知愚迥异,先后悬殊,而判若两人哉。然而人情见害斯避。际多难而特立不移反,群以为少见幾之哲

有道则知,无道则愚,人之目武子者然也。吾亦何必不谓其然也。顾有不能无辨者,何也?君臣当琐尾流离之日,身全而君乃可图;我思襄牛从行而后,武子固弗有身矣。然使忠不朴、幾不沈,或以过激为招尤,则身且莫保,何有於君?而当日不然也。不知之知,知存於愚,而臣得不辱,主所赖以无忧也。彼一死塞责,而无补於君父之君忠者,愚能若斯与?

国事恒危急存亡之秋,君全而国庶可复。我思纳饘赂医之时,武子固惟知有君矣。然使虑不远、谋不藏,或以事泄而致偾,则君且不免,奚有于国?而当则日则又不然也。似愚不愚,愚隐其知,而主得无忧,邦且赖以终保也。

彼轻尝误君,而无救於家国之危者,愚可并论与?反是以尚论卫臣,不多武子之行所无事,而多武子之转败为功於屯难时也。盖事以有备而无患,幾以不密而害成。为人臣子,苟非实有尽瘁之力、应变之方,与夫老成持重之识,而当势犹可为,辄曰“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此皆末世真愚之所藉口,而以视夫用晦而明,尽人回天之愚,其相去为何如也?乃说者谓武子之忠惟在辟患不为,而效可无论,为天下后世所不可及也。

通译:

宁武子并非仅仅因为愚而出名,但他的愚所取得的成就确实很大。宁武子能根据境遇的不同而表现出或智或愚,他首先保全自己,进而保全国君,这都是能愚所致。那些不懂得愚的人是做不到这点的,同时真正愚笨的人也不可能做到这点。

况且人臣以身许国,凡所遭遇,万事不由人,要想任何时候都能自我保全是何其艰难。只是人臣之道,安常处顺不难,履险就很难;其实,履险也不难,履险而能摆脱险境,能够化险为夷尤其艰难。

我常常能从宁武子身上学到东西。宁武子身历两代国君,只有一颗忠心,并无所谓的时智时愚,前后悬殊,判若两人。但人之常情是见害就回避。因此,在多难之时而能够特立独行、义无反顾,常人都会认为这非明智之举。天下有道,就表现出聪明才智;天下无道,就大智若愚。常人是这样来评价宁武子的。我又何尝不这样想呢?但有的事却不能不辨明,这是什么事呢?当时卫国君臣都颠沛流离、性命可忧,因此,宁武子只有先保全自己,然后才能谋求保全君王。我认为当时宁武子跟随卫成公出奔到襄牛,已是身无自由。如果宁武子只是忠诚而不懂得装傻;只是聪明能够察见幾微,但不沉着冷静。或者用过激的行为招致祸患,那么自己的性命都可能不保,又怎能保全国君呢?当时的情景不是如此。宁武子能以不智为智,愚中含智,所以才能自身不受羞辱,国君赖以无灾害。如果他当时以死尽忠,却无益于君父,作为忠臣怎能够这么愚蠢呢?

国家常常处于危急存亡之中,只有先保全国君,才有复国的希望。我想起宁武子当时主管国君的膳食,贿赂医生,他心中只有国君。但如果他思虑不深远,计谋不隐秘,就有可能因为机密泄露而功败垂成,那么国君尚且保不住,又怎能保国呢?虽然《左传》中说“允当则归”,也并非完全如此。似愚不愚,愚中含有智慧,国君能够得以无忧患,国家赖以长存。

那些轻易冒险的人会害了国君,不能使国家转危为安,这种愚岂能与宁武子相提并论?评论卫国大臣宁武子,不赞赏他的行若无事,不动声色;而赞赏他能在危难之时转败为胜,化险为夷。事情常常是有备无患,事机不秘就会祸害无穷。为人臣子,如果不能鞠躬尽瘁,没有随机应变的策略以及老成持重的见识,当事情尚可挽回的时候,动不动就说:“成败利钝,难以预料”。这才是真正的愚人的借口,比起用晦而明、尽人事以挽救危局的宁武子这样的愚,真有天壤之别。于是,评论者称赞宁武子的忠表现在避免祸害,不去刻意追求事功,而其成效不言自明。这点为天下后世所不能企及。

说明: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本文是阐发这一段话的思想。从头至尾都讨论宁武子的智与愚,还将其他人的愚与宁武子的愚相比较。本文鲜明指出:宁武子的愚不是真正的愚,而是《易经》说的“用晦而明”、乃“似愚不愚,愚隐其知”,属于“不知之知,知存於愚”,其效果是“臣得不辱,主所赖以无忧也”。这种思想虽然是儒家的智慧,其实也暗合道家的哲理,与《老子》的思想原理非常吻合。考今本《老子》二十七章:“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虽然有智慧,却表现得很迷惘糊涂,这是哲人的要妙之处。《老子》二十八章:“故大智不割”。“割”训“伤缺”。今本《老子》四十一章阐述这层意思最清晰详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智慧,强调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注意其本质和最终结果。有的表面的愚其实是智慧的一种,也就是古人说的“大智若愚”。《老子》的智慧是非常强调事物的对立面,更考《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段话似乎正足以概括宁武子的智慧和功绩。我们从以上引述的《老子》之言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并不总是对立的,而是有不少相通之处。两家确实有共同的智慧。

后人常常误解《论语》愚不可及”的意思,其实孔子这句话是说宁武子的愚是极大的智慧,非常人所能及。儒家和道家都认为愚有时是智慧的一种很高的境界,这种愚所取得的成就有时非一般的聪明人所能企及。

但宁武子还不仅仅是大智若愚而已,他表面上的愚是和忠紧密关联的。他的愚是为了更有效地尽忠于国君,不仅全身,而且全君,全社稷,是为了力挽狂澜而忍辱负重,并非屈节媚敌,并非贪生怕死。

本文强调指出:有的忠臣缺乏智慧,只能“一死塞责,而无补於君父”;这种头脑简单的“忠”真是“愚能若斯与”?儒家思想不仅讲“忠”,而且讲“智”,反对“轻尝误君而无救於家国之危者”的所谓“忠”。孔子也很重视智慧。考《论语为政》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就是“智”的古字;《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同篇,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罕》篇,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古作知)”是儒家讲究的四德或五德之一,是儒家修身的一种境界。更考《礼记丧服四制》:“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最后,我谈及一个与本文相关的学术问题。我最近发现在整部《论语》中,孔子虽然强调“忠”,但孔子说的“忠”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是普通人都应该有的行为规范之一,意思是“诚信”,所以在《论语》和《孟子》中常常是“忠信”联用,并不是专指忠于君王或忠于国家。详考《论语》在论及“忠”的时候,自始至终没有一处是指“忠君”。可见孔子并不强调忠君,甚至没有明确主张要忠君。这是孔子思想历来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很值得学者注意。中国文化史上的“忠君”思想不得溯源于孔子,更不能把“愚忠”的思想算在孔子头上。这是我研究这篇八股文时的一个意外的收获,特举以告天下学者。

本文的过录、标点、翻译、注释、点评由庞光华所作。

庞光华教授:清代八股文《宁武子邦》一节译注

庞光华教授《八股文研究》学术短论系列

参考文献: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集注》:“知,去声。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闲,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程子曰:‘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

大夫,指宁武子。宁武子是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

全,能够圆满地办成。

智愚因乎时,表现出聪明或愚蠢是根据时机来决定。

这里的“全”可解释为“保全、成全”。

辟愚,不会装傻。

第,只是。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第不欲为闲言语耳”。

俾,使。

有取,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二主,卫文公、卫成公。

初,本来。

际,面对、遭遇。

光华按,“反”字原卷照片属下读,意思难通(“反”字形分明,不会是其他字),还是属上读较稳妥。

见幾,察见幾微,能够洞察隐患。

哲,智慧。

琐尾流离,典出《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毛传:“琐尾,少好之貌。流离,鸟也。少好长丑,始而愉乐,终以微弱”。郑笺云:“卫之诸臣初有小善,终无成功,似以流离也”。《尔雅释训》:“琐琐,小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称“尾”是“娓”的通假字,训“美”。当为可信。但本文作者不是根据毛传郑笺来理解《诗经》的这些文句,而是根据朱熹的《诗集传》来理解。作者没有注意这里的“流离”根据汉代学者的解释是鸟名,而不是颠沛流离。朱熹《诗集传》称:“琐,细;尾,末也。流离,飘散也。言黎之君臣流离琐尾,若此其可怜也”。结合《左传》的相关史事,本文此处的“流离”只有解释为颠沛流离才能通畅。当时宁武子陪同卫成公受到中原霸主晋文公的审判,已经是阶下囚。我们后面的翻译不是按照《诗经》的原义来翻译,而是依据本文的实际用法来翻译。

襄牛,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注:“襄牛,卫地”。

忠不朴,忠诚而不懂得装傻。《庄子山木》:“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葛洪《抱朴子行品》:“履道素而无欲,时虽移而不变者,朴人也”。

幾不沈,聪明能够察见幾微,但不沉着冷静。沈,沉着冷静的意思。

招尤,惹祸。

何有於君,对国君能有什么好处呢?这是反问句。

光华按,原卷照片将“主”属上读,当误,应属下读。

光华按,原卷照片确实如此,没有误认。但此句意思不通,原卷抄写当有讹误。我重新整理原文如下:而无补於君父,忠君者愚能若斯与?

纳饘赂医,这是指《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的事情:“卫侯与元咺讼,宁武子为辅,鍼庄子为坐,士荣为大士。卫侯不胜。杀士荣,刖鍼庄子,谓宁俞忠而免之。执卫侯,归之于京师,置诸深室。宁子职纳橐饘焉。元咺归于卫,立公子瑕”。 职,主管;纳,出纳;橐,据杜预注是装衣服的布口袋(但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认为橐也是装粮食的,与衣服无关,批评杜预注;杨伯峻不取洪亮吉之说,但我以为洪亮吉之说更胜,杨伯峻于此取舍未安);饘,稠粥。据《说文》和《方言》,“饘”训“糜”(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一册472-473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宁武子亲自掌管卫侯的衣食,以免卫侯被人谋害。晋文公曾经派医生用药毒死卫侯,但宁武子(宁俞)向医生行贿(也就是本文说的“赂医”),使卫侯得免一死。

偾,失败,把事情办坏。

光华按,此句原卷确实如此。文义不可通,必有抄写之误。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杜预注:“无求过分;《军志》,兵书”。本文当是利用《左传》此文中的格言“允当则归”。因此,我认为原文的“日”当是“归”的错字;我重新整理原卷如下:“当则归,则又不然也”。其中的“当则归”就是《左传》“允当则归”的典故。“当”读去声,意思是“正确”。本文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一定要遵行《左传》“允当则归”的格言,忠臣为了全君保国,有时不得不有所变通,有所权谋。

轻尝,轻易实践。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愚蠢难道可与宁武子的大智若愚相提并论吗?

尚,上,表示时代遥远的古代。

多,赞赏、称誉。

行所无事,典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屯,也是“艰难”的意思。

这个“备”字原卷照片不甚清晰,我经过仔细辨认,确定是“备”字的异体“偹”字。此字见于《字汇》和《康熙字典》等书。

当,读平声,面对。

势犹可为,还有可挽回的余地。

藉口,借口。

视,比较。考《小尔雅·广言》:“视,比也”。《广雅·释言》:“视,比也”。《后汉书·张纯传》:“以纯视御史大夫从”。李贤注:“视,比也”。《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卿受地视侯”。赵氏注:“视,比也”。《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郑玄注:“视,犹比也”。

用晦而明,典出《易经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注:“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乃所辟也”。这里的“用”最好解释为“因”。

尽人,竭尽人为的努力;回天,挽回天命。这里的“回天”就是“回天无术、无力回天”的“回天”。

说者,评论者。

无论,不必说。陶渊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杜甫《入衡州》:“无论再缱绻,已是安苍黄”。

苏东坡《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五德之中的另一德是“信”,也有的作“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57334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fajihao.com/i/93440.html

(0)
星空的头像星空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