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风雨十年 掌门人聊芯片、数据中台、操作系统

来源:中国企业家图片来源|被访者阿里巴巴集团CTO兼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作为一个CTO,更多的要判断未来,最重要的是判断未来的业务会变成什么样。文:《中国企业家》记者刘哲铭王雷生四年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找到张建锋(花名行癫),要他去做阿里

来源:中国企业家

阿里云风雨十年 掌门人聊芯片、数据中台、操作系统

图片来源|被访者

阿里巴巴集团CTO兼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作为一个CTO,更多的要判断未来,最重要的是判断未来的业务会变成什么样。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哲铭 王雷生

四年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找到张建锋(花名行癫),要他去做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中台”。“中台”在当时还是一个没什么人理解的概念,虽领命“阿里巴巴中台事业群总裁”一职,但张建锋坦承那时自己并不知道怎么干。

“技术统一,数据统一,文化统一。”马云当时只和张建锋提出了三个要求。

做了一两年之后,张建锋跑去向马云汇报:“我终于明白什么叫数据中台了!”但他一通汇报后,从马云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你大概只做到了50%”。

四年后,身份已变成“阿里巴巴集团CTO兼阿里云智能总裁”的张建锋,出现在云栖大会。他看起来心情不错,“比平时能聊许多”,回忆起这个建中台的往事时也满是轻松,他认为阿里巴巴已基本建立起一个“挺不错的”中台体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这个年营收约214亿元、估值约700亿美元(约5000亿元人民币)的超级独角兽,成为了整个阿里巴巴经济体的技术输出平台。

而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提出要把战略从“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向“百新”扩展,110多场论坛也显示出阿里云智能向各行各业进军的野心。

阿里巴巴也不失时机地向外“秀肌肉”,展示技术家底。

9月26日整个上午,10位达摩院各领域负责人先后上台演讲;下午,平头哥半导体公司总经理戚肖宁、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贾扬清、平头哥半导体公司首席科学家元尊等5人,一起与张建锋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中国企业家》等媒体的采访。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张建锋等阿里巴巴高管分别回答了芯片、阿里云的变化与挑战、人工智能商业化等问题。

张建锋比喻,芯片的整个生产、设计过程就像出版行业一样。而阿里现在还处于写书阶段,暂时也没有能力去印书或者装订书。他强调,虽然阿里巴巴的第一颗自研芯片含光800已正式发布,但阿里不会亲自生产芯片。

阿里云风雨十年 掌门人聊芯片、数据中台、操作系统

附:以下为张建锋、元尊采访实录,内容有删减

记者:含光800芯片是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研制成功的,经常有人说自己用了十年才做出来芯片,但平头哥的速度这么快,这里面的一些变化和差异在哪里?

张建锋:我笼统回答一下我怎么看芯片行业。芯片是一个很大的名词,芯片概念和互联网的概念是一样的,互联网上有多少应用就有多少的芯片。我们以为英特尔就是芯片,但是你手机里就有几十种芯片。芯片是非常复杂的产业。

第二,芯片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很多小的芯片,比猪肉要便宜很多,卖到1美金已经是非常好的一颗芯片了。

人家开发了十年,你只开发了一年半,这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因为今天没有一样的目标。

如果每一颗芯片都要开发十年,谁都破产了,谁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了,不可能开发十年。但是芯片确实需要一个周期,大型芯片2~3年是工业界比较公认的去做一款芯片的一个周期。

记者:芯片行业链条广泛,阿里做芯片的重点在哪里?

元尊:从开始设计到制造,再到最后的封装,每一条链路上都有很复杂的供需。张建锋曾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芯片的整个生产、设计过程就像写书一样。你有一个好的想法要写出来,这是设计的过程;制造芯片的过程就像印刷书一样;最后封装的过程就是装订,把一本书装订起来。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在写书,我们现在暂时也没有能力去印书或者装订书,但是我们着重在写书那部分,也就是设计芯片。一般的吃瓜群众会想,你们是不是以后比台积电还要厉害?这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次比较。我们写书,他们印书,严格意义上我们是配合的。

一家公司想从头到尾把这个事情全部做完,也是不可能的,现在这个行业是全球协同分工的复杂过程。张建锋说了,我们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当然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做出一点成绩,是非常努力的结果,也是利用阿里云特有的优势做出的成绩。

记者:具体说来,阿里做芯片有哪些优势?

元尊:我在芯片论坛上提到了ABCDE五个字母,C就是做芯片部分,在阿里这个生态环境里,我们有ABDE,这使得C有了独特优势。A是算法,金榕老师(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智能技术实验室主任)那边在算法上非常有优势。B是大数据,阿里在过去20年的积累是一般的半导体公司所没有的。D代表的专业知识,阿里巴巴是一个几十家公司的集合体,在这里面我们有天猫、淘宝、菜鸟、蚂蚁、盒马鲜生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也是一般芯片公司没有的优势,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很多芯片设计要与专业知识结合。最后一个E就是Ecosystem(生态系统)。阿里作为一个拥有20年的几十家公司的集合体,所拥有的Ecosystem也是别人没有的。所以在ABCDE的环境下,我们作为中位的C,有很多一般的芯片公司所没有的优势。

阿里云风雨十年 掌门人聊芯片、数据中台、操作系统

记者:阿里智能云升级以来,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张建锋:去年,我们把阿里云升级成为阿里云智能。我们也在分享,阿里云的形态从单一的IaaS层的基础设施变成全方位的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要满足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是需要IaaS层的云,还需要一个AIoT的基础设施,也需要一个像钉钉一样的协同办公的基础设施,还需要一个大数据智能化的基础设施。

今天把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因为阿里云智能要升级成为一个基础设施。第二,集团把阿里云智能变成集团的战略,也是我们整个经济体的概念。阿里云智能以后承载的是阿里巴巴经济体技术输出的一个新平台。这两个是比较大的变化。

记者:除了阿里云之外,包括百度等厂商都在提云,阿里主攻的行业有哪些?

张建锋:行业要突破肯定要应用一些新的技术。用阿里的逻辑来讲是有什么样的新技术是值得投入,可能会对未来带来变革。所以需要有很多技术准备,但技术准备好了之后还要跟行业做结合。有些行业跟技术结合能带来比较大的变化,有些行业则未必见得。这就需要考虑这个行业是不是阿里擅长的。

我们擅长的技术很明显,比如云、大数据、IoT,以及钉钉移动协同等。我们擅长的行业是什么呢?零售、金融、供应链,这些行业都是阿里非常擅长的。还有一个部分就是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和阿里最大的一个关系是,政府现在的数字化转型要用到技术,而且有大量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利用会产生大量的成果。

记者:阿里云走过了十年,如何评价这十年?阿里云为中国技术商业进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张建锋: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很多的影响是很难量化的,可以量化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影响是非常大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些非常关键性的影响。以消费领域为例子,表面上看好像淘宝、天猫的出现对其他产业好像没有带来什么变化,但也在慢慢地影响了制造业、供应链、快递配送以及企业间等等。

云的IT设施也一样,今天我们没办法去衡量。但不管是制造业还是其他很多行业都会有变化。比如数字政府,最终这个社会会跟数字政府他们提出的理念一样,通过技术提供基础,打造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打造全信用化的社会。试想,如果全社会都解决了信用问题,那我们社会的运营成本会降的非常低。实现这些都要靠技术体系和数据体系支撑。

记者:下一个十年阿里云将会为技术做什么样的准备?

张建锋:虽然我一直是做技术的,我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CTO,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下,这个肯定是叫做“需求牵引、技术驱动”。阿里巴巴并不是一家做了一个新技术然后颠覆一个产业的公司,那个机会我认为是非常少的。今天关键是你怎么样去看未来的需求,去看未来技术的趋势。最关键是两者之间能不能做一个有效的结合。需求和技术相结合,这两个是未来非常关键的。

记者:阿里云这一两年生态的维护,尤其是SaaS公司这边是什么样的状态?

张建锋:阿里云走过了一连串的路,最早做公共云,走到今天做混合云,慢慢变成了很多云项目的解决方案,一步步走过来。这两年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到今天,我们可能大量的项目都是复杂性的解决方案。复杂性的解决方案肯定是一个应用,但是这个应用也未必像以前的ERP、CRM一样是一个产品,它也是需要重新开发的。今天我们在阿里巴巴的云上有300个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定是面向客户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但是解决方案背后是谁提供的就很关键。我们叫联合解决方案,是我们跟合作伙伴一起提供的。这个过程中,阿里云要时刻保持对行业的洞察和理解。

记者:如何理解阿里云和合作伙伴的关系?

张建锋:我们今天有两类产品。一类是因为有了数据、有了智能之后新出来的一类产品。比如原来的数字城市做安防,原来并没有这个产品,这种产品启动阶段都是阿里巴巴自己在开发的;另一类是原来这个行业本身就有的产品,我们希望合作伙伴跟阿里巴巴一起把产品改造。这个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进去把所有的产品用我们的方法论重新写一遍,另一个方法是他们改变一下。重新改变价值更大还是他来升级的价值更大,这是衡量要不要做非常关键的一点。

如果我们认为这个系统跟我们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我们一定会去重写。并不是说搞了一堆的合作伙伴,看上去阿里云提供了顶层设施,给他们提供服务就行了。那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云和目前阿里所说的商业操作系统有什么关系?

张建锋:今天大家虽然都在讲云,但是十年前跟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一开始讲,我们把云智能之后我们的边界、范围也更宽了。

逍遥子(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讲,我们阿里巴巴叫做商业的操作系统,这个是云的边界更往外面扩了。什么道理呢?今天要开展电子商务、金融支付、数字化交通,方方面面阿里巴巴经济体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像支付服务、物流的服务、供应链服务、交通定位服务等等,这个服务就是在云的上面更有一层的服务了。所以这个也是逍遥子在讲的,我们为什么是经济体的商业操作系统,这个看上去好像跟技术没有关系,它就是商业的一个接口,所以我觉得技术每年都在往前迭代发展。

阿里云风雨十年 掌门人聊芯片、数据中台、操作系统

阿里巴巴集团的CTO、中台事业群总裁张建锋。

记者:您觉得阿里云未来面临着哪些挑战?

张建锋:阿里云最大的问题,首先是你怎么样提供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IaaS、PaaS产品。这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这个产品,别人为什么要给你做联合解决方案?

再就是阿里云有没有真正地在数字化经济市场的方向上,有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IoT化的解决方案跟产品。如果这些都能提供的话,人家就愿意跟你合作,因为你提供了别人无法取代的价值。

今天阿里云要学会从原来的互联网公司向to B服务型公司转变,这也非常关键。to B的客户需要非常好的服务,从咨询到做方案再一直到实施、交付和服务,这是阿里原来做公共云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的,这三件事情是阿里云今后面对非常大的挑战,也是我们需要补上的。

记者:有的厂家也在做操作系统,阿里的操作系统与他们有比对过吗?随着平头哥的问世,外界已经开始非常频繁地对比阿里和其他相关厂商,我们是怎么评估整体的竞争?

张建锋:阿里是最早做操作系统的,至少做了八到九年,而且阿里是(中国)第一个量产操作系统的,阿里的手机操作系统出货量到目前为止应该有七八千万台手机的规模。我们是服务我们的客户,我们并不因跟别人竞争而存在,我们是面向未来而存在的。

阿里去做一件事情,比如我们去做高端存储、数据库等等,是提供了新的思路,用普通的硬件、用互联网的技术能够构建出一个更强壮的、更面向未来的系统,这是阿里的贡献。

领先者永远是领先者,落后者永远是落后者。因为他的投入比你大,他的先发优势比你强,你为什么做得比人家好?做得比人家好的唯一原因是你有创新。阿里巴巴走到今天,不管是电商、支付宝、云,我们都是行业的创新者。我们也不会评价人家,我们完全是基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基于我们自己对于行业的布局来看待这个问题。

记者:现在要做到行业AI(人工智能)、普惠AI最大的难点有哪些?你们现在怎么去解决?

张建锋:我们一直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但是我们去比较一下,原来发明了蒸汽机于是诞生了火车。今天AI本身是没有诞生任何新的工业的,所以AI本身是一个赋能的工具,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到目前为止,AI没有成为任何产业。反过来讲,AI一定跟某个产业要结合起来的,没有结合起来就是空中楼阁。今天AI能不能发挥实效,就看能不能帮助原来的产业里面的要素发生一些变化,发生效率的提升,这是最根本的。

这个困难是什么?我认为是非常碎片化,每一个行业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水泥厂、橡胶工业、炼特种钢。。。。。。不同厂里面有各种问题要去处理。其实定义一个问题是很难的事情,定义一个目标也是很难的事情。真的能够目标清晰地定义出来,那就变成一个技术问题了,技术问题是很容易收敛的,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现在最难的问题是问题很难精确描述、精确定义,还能够去分解。一个产业要发生变化,可能是多种技术的综合。我们提了一个观点:今天数字经济真正进入产业界,才能够说数据经济真的起来了。

记者: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CTO、中台事业群总裁,也是达摩院的院长,你如何分配时间在这三个身份上,这三个角色各自有哪些挑战和压力?其中哪个是最大的?

张建锋:挑战和压力都大,没有一个工作是轻松的。阿里巴巴的技术体系是产品研发、技术研发跟研究相对分开,但分开里面也有综合。比如在达摩院,我们有做数据计算,也有做数据处理。我跟很多的同行聊天,他们问,达摩院到底在干什么?他们认为原来的研究院模式都不成功,所以会有一个天然的反应:阿里巴巴是不是也搞了跟以前研究院一样的机构?我们并不是这样的机构,理解了这里面的分工,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我这个角色的定位。

作为集团的CTO,我到底干什么呢?作为一个CTO,更多的要判断未来,最重要的是判断我们未来的业务会变成什么样。比如配送会变成什么样,你才会想变成什么样,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技术做准备。其次,毕竟我们有50%左右的人员是工程师,你怎么样去构建一个非常好的工程师文化,怎么样统一工程师的发展,怎么样去衡量工程师的水平,这里面也要做很多的工作。还有人员的培养,大家知道阿里巴巴光我们自己内部就有30多家公司,各个公司也都有CTO。我们会有一个统一的培养机制。我认为阿里巴巴的技术治理体系跟其他所有的公司都不一样,有物理的,也有非物理的,也有一些文化、机制等等很多东西。今天有这么多的技术,支持好集团自己的业务之外,怎么样把业务输出到外面去也是通盘的考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57334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fajihao.com/i/91997.html

(0)
新劵的头像新劵
上一篇 2022-09-22
下一篇 2022-09-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