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哪个更好找工作?

近日,有关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孰优孰劣的争执,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热风,在这个热风中,大多数家长的观点是,孩子送进民办学校之后更省心,民办学校的教师更用心,孩子的成长效果和学习情况会进步的更明显,虽然花销更

近日,有关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孰优孰劣的争执,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热风,在这个热风中,大多数家长的观点是,孩子送进民办学校之后更省心,民办学校的教师更用心,孩子的成长效果和学习情况会进步的更明显,虽然花销更多,但是很多人更愿意承担。当然有一部分家长觉得公办学校的教育更好,因为师资力量的保证,另外一个更为专业的教育服务会更令人感到放心,而且花费相对较少。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哪个更好找工作?

本文要点:

在当今教育已成为全民焦虑的背景下,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招生“数量”滑坡,“质量”坍塌;高收费民办校招生的“数量”快速提升,“质量”更是遥遥领先。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退民进”,已是不争事实。

问题是:

*该现象背后的推手究竟是什么?

*这种现象对基础教育生态究竟有何影响?

*基础教育的“国退民进”是喜是忧?

*基础教育是在“欧美化”还是“拉美化”?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基础教育?

正文:

(一)“量”:三组来自教育部的数字:

以下数据均来自教育部或国家统计局官网,本人经二次加工。

小学组:

说明:2011年-2017年,公办小学招生数量基本稳定,招生占比从94.40%下降到92.21%;民办小学招生数量增长了45%,占比提升了39%,平均每年占比都在稳步提升,但总体看民校所占比例还不显著。

初中组:

说明:初中阶段的变化比小学要剧烈多了。2011年-2017年,初中阶段招生数量下降了近10%(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萎缩);其中公办校招生从1563万下降到1338万,下降了近15%;而民办校招生量不降反升,占比逐年稳步提升,从不到9%提升到13.51%,增长了51.41%。在适龄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初中阶段公办校招生的稳步下降与民办校招生的快速扩张,反差可以说十分显著了!

高中组:

说明:与初中、小学相比,高中阶段民办校扩张开始的稍晚,从2014年起,高中民办校显著发力,最近四年招生年均增长10万左右,占比稳步提升;而同期公办高中招生量则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结论:从招生数量看,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公办校招生数量和占比都在逐渐下降,民办校招生数量和占比都在快速上升。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退民进”可以说在逐年扩张,尤以初中阶段规模和势头最为猛烈。

(二)“质”:几类城市的中考数据:

以下数据来自网络,笔者二次整合。

先来看看领风气之先的魔都上海:

上海最好的高中是所谓的“四大名校”和“八大金刚”,“四大名校”即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八大金刚”是指南洋模范中学、格致中学、大同中学、控江中学、延安中学、建平中学、复兴中学。是哪些初中升入这“四大名校”的人数最多呢?

以2017年上海中招录取数据为例:

分析:上海中招成绩排名前十的初中,有9所是民办校,只有1所公办校(市北初级中学能“硕果仅此”,据说源于该校享受独特的理科实验班招生政策。)。耐人寻味的是,几乎每所“民办名初中”都依托某所“公立名高中”的师资和管理进行办学,有的干脆是原名高中的初中部,不知在何时,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民办校”。

距离上海不远的杭州,历来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教育高地,这里的情况又如何呢?

来看一组2017年杭州中招考试的部分数据吧:

不难看出,高分段人数上,民办校对公办校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那么,这些杭州的民办初中名校的背后,是否也有公办名牌高中的身影呢?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如下:

民办初中校

依托的名牌高中

收费标准/每生每学期。

文澜中学

学军中学

学费1.5万

住宿费3000

建兰中学

杭州二中

1.5万-2.2万

育才集权

原杭州育才实验学校改制,国有民办。

不同校区,1.35万-1.487万不等。

采荷实验

国有民办。

1.5万

总结:民办初中不但规模日益扩张,而且升学质量处于绝对的竞争优势,与民办校的强势崛起相比,公办校步履维艰。

(三)义务教育“民进国退”的推手:

毫无疑问,民办校在升学竞争中形成了对公办校的绝对碾压,基本毫无悬念地把公办校按在沙地肆意摩擦。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民办校的竞争优势更大。尽管民办校收费不菲,学生学习负担也更重,但由于成绩显著优于公办校,家长和考生仍趋之若鹜,优质民校的学位常常一席难求。在很多城市,通过种种神秘途径进入民办优质初中求学,已演变为一场规模浩大的“全民总动员”,“上学”已经发展出规模庞大曲折悠长的地下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整合了学区房、开发商、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校外补课机构、商业公司等,每到招生季,这条产业链如同深不可测的黑洞,收割着家长的焦虑和荷包。

民办校何以能在应试大战、生源大战中胜出?公办校为何在竞争中一败涂地,逐渐沦为无人问津的“鸡肋”?这背后的推手到底有哪些?

表面看,是因为民办校的办学成绩优秀,所以才能笑傲江湖,赢得家长和考生的青睐。可问题关键是,民办校的“优秀”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来对比一下(以初中为例):

对比项目

民办校

公办校

硬件

差别不大,民办稍占上风。

师资

灵活,聘任制,高薪。

呆板,体制内,低薪。

管理体制

部门企业化考核(KPI)。

学校和主管部门考核。

非教学负担

相对较轻,自主空间大。

繁重。如各种创建、迎检、扶贫等。

生源

自主选拔;或自主选拔+部分摇号。

学区,基本全摇号。

办学模式和规范

上课多,打擦边球多。

执行上级各种减负政策相对到位。

背景

依托名牌高中,有直升通道。

无背景。

收费

高收费

免费。

总结:优质生源+优质教师+企业化管理+名高中背景+地产商加持+优质家长助推,民办校的崛起顺理成章。

在应试导向的选拔模式下,民办校相对于公立校,具备的竞争优势依次是:生源可全部选拔或部分选拔、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依托名高中的办学背景。

其中,“生源”是民办校竞争力的最大“硬核”。

问题:既然国家规定了小升初实行免试入学的“摇号”政策,公办校招生必须全部摇号,民办校却可以采取考试选拔或者“自主招生”来录取新生呢?主管部门为何厚此薄彼一至如斯呢?民办校为何就能成为招生的“政策特区”呢?

(四)“国退民进”的连锁反应:

当优质生源、优质师资集中到民办校,民办校垄断了中招的出口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其一、公办学校办学举步维艰。

优质生源不来,优秀师资跳槽,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教风、学风、校风每况愈下。更多的次优秀学生会选择逃离公办学校—然后民办学校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办校的生源和校风进一步恶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学生的学习负担总体增加,两极化加剧。

在国内中招录取大多实行“分配生”制度的方案下,集中到民校的尖子生之间的比拼比过去更加激烈,因为留给他们的升学指标比过去显著减少;被剩在公立校的孩子们,似乎因为分配生制度获得了一定比例的上线名额,但由于自身学习水平有限,他们进入高中后学习会倍感吃力。“分配生”制度的好处是:学校之间的比拼分化了。竞争主要发生在部分优质初中之间,他们为争夺有限的“计划内名额(分配生名额之外的名额)”,相互之间的军备竞赛比高三还惨烈;而更多的薄弱初中坐享“分配生”份额,旱涝保收,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应试竞赛。带来的结果是,进入同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其内部成绩的两极分化会更加剧烈,这会给重点高中的后续教学带来麻烦。

(五)基础教育在“欧美化”还是“拉美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正在快速的“欧美化”,这是西方敌对势力和精英阶层联合发动针对中国普通阶层的一场“阴谋”。用“快乐教育”和“减负”摧毁中国公办教育竞争力,用“民办精英教育”巩固精英优势,拉大阶层鸿沟。

所以,该观点认为:应该反对教育部门力推“减负”;反对“摇号招生”,反对分配生制度,应该实行大一统、一刀切、免费的应试教育模式。

看上去,精英为民办优质优价的精英教育买单,普通人上职业学校或廉价低质的公立学校,不正是欧美走过的老路吗?

中国教育似乎正是在朝这个老路迈进。

但问题是:欧美顶点的私立中小学固然不少是私立,但人家顶尖的大学也大多是私立的高收费大学(欧美顶尖名校多为私立),比较渣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则是收费相对低廉的公立学校。这样,欧美精英阶层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一路私立,一路掏钱买单;普通中下阶层的孩子则在公立学校一路免费,一路轻松混到大学毕业。大家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似乎也顺理成章并无不妥。

而中国则十分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分化有些类似欧美,但大学阶段却与欧美正好相反:顶尖的大学都是公立大学,优质且廉价(如清北复交),最烂的大学多是高收费的民办独立学院。

结果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竞争优势后,最终收割的是公立拨款的廉价优质高等教育(985+211大学);而普通阶层在廉价公立中学成绩越来越烂,最终高考时,考取的恰恰是高收费的烂民办大学!

是不是被套路了?

这波无缝链接的操作,似乎不能叫“欧美化”,只能称之为“拉美化”。

北京大学财政所王蓉教授指出了教育的“拉美化”倾向:社会优势群体在私立中小学接受优质教育,最终收获优质低价的高等教育及其背后的公共财政补贴;而弱势群体接受质量每况愈下的公立教育,表面上看似乎“免费”了也“轻松”了,但最终在面对高等教育出口时,所有的“轻松”“免费”却都会加倍偿还。如此,教育内部的不均衡转化为社会阶层的不公正。

此之谓教育的“拉美化”。

(六)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我们对教育的期望值太高了。

所有人几乎都对教育不满,所有人都在呼吁更好的学校。

所有人都想上985,所有人都在喊“减负”,所有人还都想要“免费”。

如果某地取缔民办校,那该地区的优质生源就会流失到外地市的民办校;如果大力鼓励民办校,当地的教育生态和家庭教育负担就会失控。

关键是要在二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第一、规范民办校的办学政策。

如:民办校全部摇号录取新生,不能成为招生特区;民办校不能跨区域招生,省内招生政策联动;民办校招生规模应设置上限,不能任意扩张;规范民办校的办学行为。

第二、提升公办校的办学质量。

如:改善公校的办学设施,提高公校教师薪酬,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公校;优化公校管理模式,激发公校竞争力;减轻公办校非教学负担。

第三、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

如:公办校、民办校的招生实行全摇号制度;重点高中的录取指标90%-100%分解到各初中,从源头遏制指标腐败。

第四、其他配套改革:

如:改革大学,大学“双一流”“985”“211”等级森严,实际上助长了基础教育的“清北崇拜”和应试竞争;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分流高考压力。

真正意义上,公办的学校和民办的学校之间的差距,其实是不大的,师资水平可能公立的学校由于要求相对严格,教师的水平略高一些,而且公立的学校教师在市场方面的压力比较少,能够投入到教学上的心思会更多。当然民办也有自己的优点,由于教师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于成绩等方面的要求可能比公办学校要高。但是教育,又不是仅仅靠成绩来衡量的。所以选择公办或者选择民办,取决于家庭对于孩子培养方向的定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57334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fajihao.com/i/49575.html

(0)
发迹号的头像发迹号
上一篇 2022-07-01
下一篇 2022-07-01

相关推荐